第九屆文博會現場
第九屆文博會展區
第九屆文博會中華典籍創意元素暨創意作品(產品)展
第八屆文博會數字內容展區 (資料圖)
第八屆文博會臺灣兒童文創展 (資料圖)
第八屆文博會高校設計展 (資料圖)
由中共中央臺辦、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福建省政府、廈門市政府、臺灣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承辦的第九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
11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洪秀柱主席率領的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時指出,2008年以來,國共兩黨同兩岸同胞一道,開辟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給兩岸同胞帶來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利益。習近平強調要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同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創辦于2008年的海峽兩岸文博會,正是在推進兩岸經濟融合和文化交流中砥礪前行,攜手書寫展臺里的海峽歲月。
從廈門文化藝術中心到廈門國際會展中心,10公里的路程見證了海峽兩岸文博會的跨越。第九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的展覽面積達6.5萬平方米,展臺設計位數為3250個,參展企業1708家。回顧2008年11月27日的廈門文化藝術中心,海峽兩岸文博會誕生時只是一個小規模展會,展覽面積只有2萬平方米、964個展位,參展企業501家。相比彼時,如今的文博會展覽面積增加了4.5萬平方米,增長2倍多;展位數增加了2286個,增長2.37倍;參展企業增加了1207家,增長2.41倍。
鮮明而直觀的數據背后,是成長的蛻變。海峽兩岸文博會創辦時,深圳文博會已舉辦了四屆,北京文博會是第三屆,各地文博會與專業性展會爭相開辦,競爭異常激烈。海峽兩岸文博會投入產出比高,發展速度快。2010年起,第三屆海峽兩岸文博會移師廈門國際會展中心,專業化程度大幅躍升。2012年起,中共中央臺辦、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成為主辦單位,海峽兩岸文博會正式升格為國家級展會。走過九年,海峽兩岸文博會在兩岸的影響力逐年擴大,整體規模不斷提升。自第七屆海峽兩岸文博會獲評“2014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最具活躍度十大文博會”第一名后,第八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再次蟬聯桂冠,獲評“2015年度中國文化創意產業最具特色十大文博會”第一名,同時獲評廈門市會議展覽業協會“2015年度廈門市國際性品牌展覽會”殊榮。
規模的擴增、規格的提升、影響的擴大,帶來了交易與成效的顯著提高。“突出交易”是海峽兩岸文博會的辦展原則,第八屆海峽兩岸文博會共完成簽約投資總額414.89億元,較第一屆增加了360.31億元,增長6.6倍;現場成交額為10.73億元,較第一屆增加8.88億元,增長4.8倍。另一個突出變化是,展會參加者從創辦之初的幾千人到第八屆的35萬人,呈上百倍幾何式激增。
海峽兩岸文博會是中國大陸唯一以“海峽兩岸”命名,并由海峽兩岸共同舉辦的大型文化展會,以“一脈傳承,創意未來”為主題,以“突出兩岸、突出產業、突出投資、突出交易”為宗旨,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和產業對接,經過九年的培育,成為兩岸文化產業交流合作與投資交易的重要平臺。
臺灣展商從第一屆的113家增長到第九屆的741家,海峽兩岸文博會成為國內臺灣展商數量最多、覆蓋面最廣的綜合性文化展會,是臺灣文化企業的首選。臺灣企業將此作為進軍大陸市場的橋頭堡,且多以產業集群的形式大規模亮相。第六屆文博會,中華電信、臺灣大哥大、遠傳電信臺灣三大通訊運營商歷史性地齊現身;第八屆文博會,臺灣兩大文創巨頭——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和臺灣創意設計中心首次在大陸同場亮相;今年,臺灣文化創意交流協會、優良設計協會、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等臺灣五大文創協會齊聚文博會。
兩岸文化藉此得以深度互動,并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方向發展。文博會自2013年起,連續4年攜手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臺灣工藝之家協會共同舉辦中華工藝精品獎。兩岸高校設計展已進入第8個年頭,每年都吸引到兩岸40多所知名高校同場競技。“兩岸·映象紀”電影館匯集16部臺灣金穗獎獲獎影片,用影像講述兩岸故事,成為兩岸情懷的映刻。今年首次舉辦的東方茶席邀請展迎來64件臺灣經典茶席作品,讓大陸民眾一饗寶島茶文化之美。
海峽兩岸文博會既是兩岸文化交流平臺,也是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平臺。兩岸文化產業有很強的互補性:大陸文化產業規模增長較快,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空間布局日趨合理,政策環境也越來越好,特別是市場需求非常大,但創意不足,理念相對落后;臺灣文化產業起步較早,技術基礎比較扎實,創意理念水平較高,營銷經驗豐富,國際化程度也較高,但存在市場較小、資金不足等問題。海峽兩岸文博會架起橋梁,兩岸文化產業在教育、研發、產品代理等多領域合作成果頗豐。第七屆文博會上,大陸藝術品名企萬仟堂與臺灣工藝之家簽約合作,引進了100多位臺灣工藝大師集體開發系列組件作品。目前,海峽兩岸文博會共積累了2000余家臺灣文化機構和企業資源,有效促進了兩岸文化產業合作和對接。
兩岸人才的高頻次交流,增強了兩岸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海峽兩岸文博會積極探索建立兩岸文化產業人才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形成雄厚的人才資源優勢。第六屆海峽兩岸文博會上,臺灣藝術大學與廈門理工學院結成姐妹學校,進一步擴大了兩岸高校和科研機構中文化產業理論研究人員及創意人才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與此同時,海峽兩岸文博會進一步強化商業開發力度,加大市場化運作,探索專業辦展模式,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品牌。
聚焦特色板塊,深耕專業化。為貼近產業、促進對接,文博會以專業及產業特色劃分展區,聚焦工藝藝術、創意設計、數字內容與影視、文創旅游四大板塊。這四大板塊具有典型的兩岸特色,與臺灣和福建相關產業發展相輔相成。從第六屆文博會開始,不斷調整減少政府主題形象展區,著力為參展企業提供優質展位,目前企業展商占總展區的95%以上。
拓展運營模式,突出市場化。形成“政府指導、市場運作”的辦展辦會機制,發揮廈門兩岸文化產業資源聚集優勢,引入專業運營團隊——廈門文廣會展有限公司,整合優質策劃、會展等資源,扎實推進市場化招商招展工作。
“讓老百姓成為主角”是海峽兩岸文博會最初的創意理念。歷屆文博會都注重與兩岸民眾生活的連接,注重“文化惠民”,通過豐富多彩的主會場和分會場活動,設置滿足普通民眾需求的主題展,分享文化發展最新成果。2014年起,文博會每年組織臺灣文創購物節,集合臺灣各縣市的文創旅游產品,打造最具臺味的文創購物街。2015年的兒童文創展聚集了卡通玩具、兒童圖書、資深兒童培訓機構等產品與服務,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孩子。今年的生活美學市集——“萬事集”涵蓋手藝人、美學品牌、文創地標等,現場設置展覽、市集、手藝課程、DIY體驗區等內容,為市民帶來一場多元化的文創美學盛宴。此外,積極策劃組織群眾喜聞樂見的配套活動,凸顯公共文化產業服務大平臺,在廈門市文化龍頭企業和具備一定規模和效益的文化產業園區設置了30個分會場,舉辦100多項文化活動。
走向十年的征途中,鋪就了錦繡大道。作為文化部重點支持的國家級文化產業展會,海峽兩岸文博會正繼續沿著“市場化、品牌化、專業化”的路徑深耕,總結運作模式和經驗,進一步提高辦會水平,優化展會服務,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文化產業展會轉型升級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同時,引領兩岸文化產業發展趨勢,促進兩岸攜手合作,共同打造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
掃一掃更精彩!
首創展臺搭建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務! Powered by EyouCms
全國服務熱線:(86-020)29840768???手機:15920323209
地址:廣州天河區珠吉街東橫三路8號廣橋商務園B棟4樓401
備案號:粵ICP備12055948號